您的位置: 首页 >自身建设>盟员风采>详细内容

吴玉山:与学生共成长

发布时间:2013-12-18 信息来源:常德日报 【字体:

  ——记常德市第一中学化学高级教师吴玉山


  吴玉山,一名高中化学教师,32年教学生涯。1997年进入常德市第一中学后的16年间,他编著了《高中新课程同步辅导(化学必修1)》、《实践探索创新》等著作12部,公开发表《“酚酞的红色为什么会褪去”课题指导实录》、《对学生抄答案的忧与思》等25篇论文,14篇论文获奖,主持参与课题研究8个,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,参与省、市调研考试命题17次,辅导学生奥赛、科技创新等获省市级奖12批约226人次,他所教学生考取一本大学近1000人,考取本科近2000人,其中9人考取北大、清华。
  光看简历便让人佩服,12月16日,记者带着好奇一探究竟。初见吴玉山,典型的高中理科教师模样,一副眼镜,说话间不时用手托托镜框,谈吐简洁,思维清晰,透出一份自信。
  在学生眼里,吴玉山严厉但不苛刻,大家都爱上他的课,称他为“化学魔法师”。在吴玉山眼里,学生也是自己的老师、益友。多年来,吴玉山一直秉持着“引领学生发展,成就教师成长”的教学理念,他用了一个更简单的词来诠释——教学相长。
  魔术教学激发兴趣
  1981年8月,吴玉山第一次站上讲台,没想到一站就是大半辈子。经过数十年的教学,吴玉山一直在思考,在高考的大背景下,学生在高中阶段大多以高考为目标,在教学上,教师们更多的偏向教会学生解题方法,而弱化了对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。对于化学这门学科而言,兴趣才是学好这门科目最好的老师。
  一次偶然,吴玉山在电视科普节目中得到启发。电视节目能以这种化学实验吸引观众,教师为什么不能用这种方式提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呢?
  在吴玉山所教的班级上,高中的第一堂化学课以魔术形式展开。“一杯水,在他的手里晃两下就能变成红色,你不觉得神奇吗?”高二385班学生陈智被化学课中的神奇一幕吸引。陈智现在想来,一滴酚酞能改变碱性溶液的颜色也不足为怪了,但让他佩服的是吴老师的这一创新使全班50多双眼睛都紧盯那只烧杯,注意力高度集中。

 


  高三的课程很紧张,学生们被淹没在题海中。吴玉山想,如果能将实验的动手与做习题的动脑相结合,学生们可能更容易理解难题,也能缓解他们在高考前的压力。带着这个想法,吴玉山在班级里让每人提出一个最想做的实验,收集整理之后,结合学校实验室的条件,拟定出大家提出最多的几个实验,再反馈给学生选择。他将这种方式比喻为“化学超市”,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,在这所“超市”里选择自己喜爱的“商品”。
  学习化学不能仅停留在兴趣上。在吴玉山看来,高中阶段要着眼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。“先考虑什么,后考虑什么,一步步往前推。”这是在他的课堂上最常说的话,尤其在遇到难懂的知识点时更要如此。
  “他会让我们全面的去思考,就像在大脑里列一个图表。”高二年级385班的学生彭金琳介绍,以学习电化学为例,吴老师要求大家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,首先判断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,再判断谁是阳极,谁是阴极,再看阳极是活性电极,还是惰性电极。 
  吴玉山一直这样理解教学,首先是老师示范,然后学生感悟,学生通过这种感悟,转化成自己的知识,最终提升为能力。
  勤于记录做有心人
  在教书的过程中,做一名有心人,便可以与学生共成长。多年来,吴玉山养成了一个习惯,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个笔记本,本子里记录的是每堂课中的所感所想,是总结,也是积累。
  正是凭着这份关注,吴玉山解决了一个困扰他多年的疑问,同时,也获得了两项专利。
  早在大学期间,吴玉山就对化学实验中的过滤装置产生过疑问,一是过滤速度慢,二是不自动,可控制性不强。这些年来,他一直试图解决这个问题。又是一次偶然的经历,难题解决了。在省研讨会的一堂展示课上,台上老师与学生关于液体高低与压强差关系的讨论,让吴玉山眼前一亮。回校后,他立即着手将构思进行具体的物化,经过反复实验,2007年,一种“自动快速渗滤装置”出炉,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,这一装置已在市一中实验室投入使用。2008年,他改进的“饮用水处理装置”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。
  《酚酞的红色为什么会褪去》这篇学生论文让吴玉山多年来一直引以为豪,在2004年海南省举行的“中南六省区化学研究性学习专题研讨会”上,这篇论文获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一等奖。不仅是得奖,让吴玉山最为自豪的是,这篇论文是他和学生们通过研究获得了真知。

 


  “实际上这种现象在实验中经常出现,要么是没有人注意,要么就是大家以为自己操作失误,却从没有人真正从中探寻答案。”吴玉山回忆说。一次实验课上,在做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中,有学生提出,事先滴入的酚酞使溶液变红之后,会马上变成无色,这是因为自己的操作失误吗?其实,自己当时也并不知道答案,便鼓励这几位提出疑问的学生对此进行实验研究,最终发现,酚酞变为无色的原因是氧化作用。
  关注学生长远发展
  “培养学生有不同的途径,但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长远发展。”吴玉山一直认为,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显现出来的,是一个长久的积累过程,教书育人要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担责,作为老师,要沉得住气。
 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,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,很多人都会为化学计算而头疼。吴玉山认为,每个学生都是单独的个体,都有各自不同,就解化学题目来说,教会他们解一道化学难题的技巧,不如教他们在难题中寻找自己的不足。
  多年来,高中化学这门科目一直面临这样的尴尬,学生的教材简单易懂,面对的习题却困难异常。这使得学生在完成课外习题作业时,不惜采用抄袭答案的方法。“学生是无辜的,多数学生是不得已而为之。”吴玉山感慨。对此,他在白纸上写出“但求弄懂,绝不抄袭”8个字,并让学生在纸上签名,表明端正学习态度的决心。
  仅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解题难的问题。吴玉山发现,很多学生之所以面对难题无从下手,其根本是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,很多高一甚至初中的化学知识还没能掌握,更关键的是,学生们并不知道自己缺乏哪些方面的基础知识。
  “这就好比一把梯子,必须得一层层往上走。”吴玉山比划着说,基础必须扎实,才能往上爬。每个学生受自己的天赋、兴趣等条件影响,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在化学这方面取得最高成就。和登山一样,有的能登上太阳山,有的能登上壶瓶山,最厉害的能登山珠穆朗玛峰,自己所要做的就是教会每个学生具备这种登山的能力。

 


  现在,吴玉山每教一个章节,都会拟出一份《吴玉山学案》,并发给全班每人一份。这份学案上,第一部分便是列出学习这一章节所需要的基础知识,学生一看便明了,很快能针对性地找出并及时补上自己所缺乏的基础知识,弄扎实了再做难题。
  “将知识点与题目结合在一起,更能发现自己的问题。”高二年级385班学生袁梅娟认为,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,让大家学起化学来思路会清晰很多。
  对于三尺讲台和教师职业,吴玉山有自己的理解,“上课的过程,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,这往往就是提升的开始。”对于这些年发表的论文著作,吴玉山并不贪功,他告诉记者,很多部分得益于教学中采集的学生们的思维见解。按照自己的思路长期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,将这些东西积累下来,时间长了,思维之间就会碰撞出火花。自己所做的就是将碰撞出来的结果,通过自己的课堂,一届届传递下去。

 

 

分享到: